通过对热电联产供热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分析考核改善企业
摘 要】目前,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如:能源紧张运行成本过高,使得供热企业的购入价格上升;热费回收难等。然而,供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在争取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支持的同时,要促进企业内部监管,做好安全、生产、经营等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内部监管,应该建立科学的“供热企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置统计指标,确定指标定义、计算方法,规范统计范围、数据来源渠道,设计统计报表等。由此,对企业内部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加以考核,挖掘管理潜能向管理要效益,改善企业目前的生存、发展状况。
---天津热电公司 徐兰云
一、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特点和优势
热力是将燃料投入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对热介质(水)进行高温加热而生成蒸汽和热水,简称热力。按照供热方式可分为热电站热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区域供热。
热电联产是热电厂既生产电能又生产热能。即热电厂锅炉生产的蒸汽用于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后,蒸汽仍然含有很高的热量,将这部分的蒸汽用来供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由热电厂提供热源,向城市提供高品质的热能。
它通过供热管道输送到换热站,由换热站将热能进行转换后再经管道输送到用户,为用户提供生产用汽、生活用汽、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及夏季制冷。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省了能源,减少对煤炭的需求量,缓解目前对煤炭需求的紧张状况,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洁净能源。由于热电联产节省了大量的燃料,从而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据国家环保部门的统计,节约一吨标准煤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如二氧化碳减少2440kg、二氧化硫减少220kg、烟尘减少15kg等。例:哈尔滨市环保局公布,2004年哈尔滨市拆除采暖用的锅炉房近200个,烟囱100座,自供热开始一个月的时间比上年同期减少烟尘排放量500吨,有效地改善了空气质量。由于热电联产又节省能源、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热品质高及节约城建用地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国家已确定了优先发展热电联产的产业政策。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替代小锅炉房供热是供热行业的发展趋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全国城市供热中蒸汽集中供热已占主导地位,从建设部公布的2004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2004年底全国城市蒸汽集中供热能力98262吨/小时,其中:热电厂76195吨/小时,占蒸汽集中供热能力的77.54%;蒸汽供热总量69447万吉焦,其中热电厂为56917万吉焦,占蒸汽供热总量的81.96%。
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
(一)、研究供热企业统计指标的意义
供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在争取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支持的同时,要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做好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还要在实际运营中克服很多困难,如:能源紧张运行成本过高,使得供热企业的购入价格上升;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福利用热,在用户的思想意识中还根深蒂固,使供热费回收难等。促进企业管理,离不开统计,而运用统计方法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因为统计指标是统计活动的基本单元,统计工作的全过程都是围绕或通过统计指标来进行的。通过统计指标体系为供热企业的领导及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统计信息,了解本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全貌,对企业内部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企业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并且要对企业的各专业部门加以考核,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挖掘管理潜能向管理要效益,改善企业目前的生存、发展状况。本文讨论的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企业的供热指标体系。
(二)、供热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
供热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规范统计指标名称、指标定义、指标计量单位、指标统计范围、指标计算方法(计算公式)、指标数据来源渠道、调查方式、调查频率及统计报表。反映供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基本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根据供热企业的性质结合热电联产供热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22项统计指标。
1、反映销售规模的指标
(1)售热量:是指报告期内供热企业管辖的热用户所用热量的总和。以吉焦为计量单位;供热企业根据热源厂的供热管网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售热量=生产生活热量+热水热量+采暖热量+其他热量;报告期内收费人员与热用户结算的热量为数据来源渠道;每月以报表方式报送。
(2)销售收入:是指报告期供热企业所销售蒸汽、热水、采暖热量等所取得的销售收入的总和。以万元为计量单位;以供热单位供热管网所辖热用户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销售收入=售热量(收费面积)×单价;数据来源渠道为经营管理部门月报表。
2、反映收费管理的指标
(3)收费面积:是指报告期内供热企业管辖的热用户的供热建筑面积。以平方米为计量单位;供热企业根据供热管网的供热区域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收费面积=应供面积-停供面积-拆除面积;数据来源渠道为报告期内主管收费部门的月报表。
(4)人均收费面积:是指报告期内供热企业营业人员平均负担的应供面积。以平方米/人为计量单位;供热企业根据供热管网的供热区域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人均收费面积=应供面积/营业收费人数;数据来源渠道为报告期内主管收费部门的季度报表。
(5)收费户数:是指报告期内供热企业管辖的热用户数量的总和。以户为计量单位;供热企业根据供热管网的供热区域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收费户数=应供户数-停供户数-拆除户数;数据来源渠道是报告期内主管收费部门的月报表。
(6)人均收费户数:是指报告期内供热企业营业人员平均负担的应供户数。以户/人为计量单位;供热企业根据供热管网的供热区域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人均收费面积=应供户数/营业收费人数;数据来源渠道是报告期内主管收费部门的季度报表。
(7)收费率:是指报告期内供热企业实际收取热费金额与应收热费金额的百分比。供热企业根据供热管网的供热区域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收费率=实收金额/应收金额×100%;数据来源渠道是报告期内主管收费部门的月报表。
3、反映消耗的指标
(8)单位电耗:是指报告期内单位供热面积所消耗的电量。以千瓦时/平方米为计量单位;供热企业以供热管网所带的自管换热站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单位电耗=换热站总用电量/收费面积;数据来源渠道是生产管理部门能耗月报表(在采暖季)。
(9)单位水耗:是指报告期内单位供热面积所消耗的水量。以吨/平方米计量单位;以供热企业供热管网所带的自管换热站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单位水耗=换热站总用水量/收费面积;数据来源渠道是生产管理部门能耗月报表(在采暖季)。
(10)单位热耗:是指报告期内单位供热面积每小时所消耗的热量。以W/m2为计量单位;以供热企业供热管网所带的换热站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单位热耗=总耗热量/收费面积;数据来源渠道是生产管理部门能耗月报表(采暖季)。
(11)网损率:是指报告期内热电厂关口表趸入热量与热用户关口表总热量之间的差量与热电厂关口表趸入热量的百分比。以供热企业供热管网为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网损率=(热电厂关口表趸入热量-用户关口表总热量)/热电厂关口表趸入热量×100%;数据来源渠道是生产管理部门能耗月报表。
(12)热水网失水率:是指报告期热水管网平均小时失水量(热电厂补水量)与热水管网总循环水量的百分比。
失水量不含由于管网排障和正常检修而流失的水量。以供热企业供热管网(水网)为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热水网失水率=热水管网平均小时失水量(热电厂补水量)/热水管网总循环水量×100%;数据来源渠道是生产管理部门能耗月报表。
4、反映供热表计监管的指标
(13)关口表投入率:是指报告期关口表正常投入运行的时间点与关口表计应投入运行的时间点的百分比。供热企业以热电厂计量蒸汽、热水流量的关口表计为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关口表投入率=关口表计数量×报告期投入天数×投入小时/关口表计数量×报告期天数×24小时×100%;数据来源渠道为生产管理部门月报表
(14)关口参数合格率:是指报告期热电厂供热关口表运行参数符合热电厂与供热企业签订的趸售合同的时间的百分比。以热电厂供热运行参数为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关口参数合格率=运行参数合格时间/总时间×100%;数据来源渠道为生产管理部门月报表。
(15)热网关口表周检合格率:是指报告期经校验合格管网关口表计数量与应校验的关口表及总数量的百分比。
以供热企业供热管网的关口表计为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热网关口表周检合格率=经校验合格管网关口表计数量/应校验的关口表计总数量×100%;数据来源渠道为生产管理部门月报表。
(16)用户贸易表投入率:是指报告期用户贸易结算表计正常投入运行的时间点与热用户贸易结算表计应投入运行的时间点的百分比。以供热企业供热管网所带的热用户为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用户贸易表投入率=用户贸易表计数量×报告期正常运行天数×正常运行小时/用户贸易表计数量×报告期天数×24小时×100%;
数据来源渠道为生产管理部门月报表。
(17)用户贸易表周检合格率:是指报告期经校验合格的用户贸易表计数量与应校验表计总数量的百分比。以供热企业供热管网所带的热用户为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用户贸易表周检合格率=经校验合格的表计数量/应校验表计总数量×100%;数据来源渠道为生产管理部门月报表。
5、反映供热质量的指标
(18)室温合格率:是指报告期供热企业对热用户的室温进行检测,室温合格户数与室温检测总户数的百分比。
以供热单位供热管网所辖热用户为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室温合格率=室温合格户数/室温检测总户数×100%;数据来源渠道为生产管理部门采暖季月报表。
6、反映服务质量的指标
(19)用户报修处理及时率:是指报告期用户报修及时处理次数与用户报修总次数的百分比。以供热单位供热管网所辖热用户为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用户报修处理及时率=用户报修及时处理次数/用户报修总次数×100%;数据来源渠道为生产管理部门月报表。
7、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20)利润总额:是指报告期内销售收入扣除当初投入的成本及其他费用,在加减非经营性质的收支和投资损益。以万元为计量单位;供热企业根据热源厂的供热管网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遵循财务核算方法;数据来源渠道为财务部门月报表。
(21)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全部生产投入与实现利润的对比关系,反映供热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供热企业根据热源厂的供热管网划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算公式):遵循财务核算方法;数据来源渠道为财务部门月报表。
(22)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营业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供热企业根据热源厂的供热管网划分统计范围。
计算方法(计算公式):遵循财务核算方法;数据来源渠道为财务部门月报表。
三、使用统计指标体系的条件及配套举措
(一)、加强基础工作
1、计量检测
做好计量检测是供热企业的一项重点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统计指标的质量。企业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即生产实时监测系统,对热电厂关口表投入情况和关口的参数进行检测;对用户贸易结算表计的投入使用和计量进行检测。高科技的计量检测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2、建立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
原始记录必须满足企业统计工作的需要。供热企业应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设置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各类原始记录,做好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初记载。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销售量、质量、消耗、价格、销售收入、能源消耗等情况。
原始记录可以采用纸介质或电子计算机磁介质进行登记,但必须凭证齐全,计量准确,记录真实、完整,填报及时。纸介质登记必须字迹工整、清晰,电子计算机登记的应打印留底,数据修改变动的应有说明并留底备查。
还应建立原始记录的设置、变更、废除手续。企业内部自制的原始记录必须明确填写要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编号,格式规范,完整配套。
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和统计数据上报的需要,建立健全各类统计台帐。要将原始记录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积累、定期整理、汇总成表册。统计台帐主要包括:记录企业内部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综合管理的各类专业台帐、进度台帐、综合台帐、历史台帐等。企业统计台帐的记载必须与统计原始记录数据一致。做到准确、及时、连续、
完整、清晰。
(二)、设计切实可行的统计报表
为了保障该统计指标体系的运行,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供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计报表是很重要的。统计报表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报表、二级报表和三级报表。这三种报表具有不同的层次责任,即三级报表由供热企业的专业基础班组填报给其专业职能部门,对所填报的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等负责;二级报表是供热企业的各专业职能部门将三级报表进行汇总、分析后报送给综合统计部门,并对所填报的统计数据质量、报表报送时间负责;一级报表是综合统计部门将二级报表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及统计分析后报企业的领导、相关部门,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基本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数据的提供、发布和解释负责。
(三)、建立企业内部统计网络理顺统计信息渠道
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统计信息网络,明确提供统计数据的相关部门及部门统计人员,从而形成企业统计机构与企业内各相关部门的统计工作关系。这样,各部门职责明确了,同时也增强了各相关部门统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保统计工作能够按时、有序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计信息的质量。
明确数据的来源渠道使得统计信息可以多方向的运行,一是各种基础数据由各级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报送,满足各职能部门汇总的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将汇总后的专业报表向企业的综合统计部门报送;三是综合统计部门将综合报表报送给供热企业的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基层部门,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四)、健全统计资料管理及相关工作制度
统计调查中所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经过整理汇总综合的统计资料。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统计台帐、调查表、综合表、图表、文字说明、统计报告、统计分析及计算机等磁介质储存的统计数据信息等。建立健全内部各级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审核和评估检查制度,对数字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订正;建立统计资料的保管、调用和移交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报表制度;企业应建立内部报表的制定、变更和废除制度;建立统计报表的订正制度。
(五)、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定期普及统计法知识,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企业的统计人员多数身兼数职,工作比较繁忙,对《统计法》了解甚少,统计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这势必影响统计工作质量,某种程度上造成统计数据失真。因此,这就要求企业中主管统计工作的机构定期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竞赛、答卷等)组织统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工作中依法统计,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2、积极组织统计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在企业中主管统计工作的部门,要组织本单位从事统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参加统计上岗培训,为做好统计工作奠定基础。专职统计人员还要多渠道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订阅统计刊物,参加学术交流,经常与上级统计机构保持联系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3、努力拓展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熟知和了解本企业的生产流程及与生产相关的各环节知识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企业中如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生产工艺及会计核算等,这些内容也与日常的统计工作密不可分的。所以这就需要统计人员自觉、自愿地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自如地做个真正的内行统计工作者,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4、随着信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统计报表逐步实行网络上报,它有效地保证了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高效性,所以,统计人员还应不断更新计算机知识,全面掌握现代化信息应用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统计工作需要。
四、正确运用统计指标体系
(一)、正确运用统计指标。本统计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是根据供热具有季节性的特性而设定,分析采暖期供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正确地选定指标。
(二)、保证统计报表的报送时间和指标数据质量。对统计报表的数据质量、报送时间、填报的注意事项等作出规定并严格执行,保证统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可靠的、有价值的统计信息。
(三)、灵活运用统计指标。供热企业需要分析生产经营情况时,往往需要对单项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单独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方案而改进和提高,有时也需要进行综合评价,要用一组指标进行分析。
(四)、积累资料加强档案管理。统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统计资料的积累,特别是加强对原始资料的积累,加强档案管理,做到系统、完整、规范。
(五)、根据实际情况对统计指标及时修订。在指标的使用过程中若发现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要及时、认真地做好重新修订工作。
五、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指标进行分析要经常利用统计指标进行加工整理,运用统计的方法及时定量与定性地对生产经营中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参考。
例如供热企业为企业、机关事业等单位供热,存在着有规律性的季节性变化,根据该现象季节变动的规律性,获得分季、分月的预测值,进而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供热企业的生产适合使用动态分析法中的季节变动分析和预测。
下面结合有关资料运用季节性变动分析方法的同季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的规律,并预测第四年各季的生产量,为安排生产计划提供依据。资料如下:
1、根据图表1时间序列资料绘成动态折线图,可以看出该数列无明显增长长期趋势,主要有季节变动。
2、计算同季平均数,即将三年同季的实际值简单平均。
季度平均数=历年季度数值之和/年合计数
即:一季度平均数为57.33万GJ;二季度平均数为14.33万GJ;三季度平均数为12.33万GJ;四季度平均数为40.67万GJ。
3、计算总平均数
总平均数=三年十二季数值之和/12=374/12=31.17(万GJ)
六、计算季节比率
季节比率(%)=同季平均数/总平均数
一季度季节比率为183.93%;二季度季节比率为45.97%;三季度季节比率为39.56%;四季度季节比率为130.48%。
四个季度的季节比率之和应为400%,而本例季节比率之和为399.94%,应该进行调整,其调整系数为399.94/400=0.99985,用各季节比率除以0.99985,得出调整后的季节比率:一季度季节比率为183.96%;二季度季节比率为45.98%;三季度季节比率为39.56%;四季度季节比率为130.50%季节比率说明各季水平是全年总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多少,也就是各季水平比全年总平均水平高或低的程度,反映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因此,将四个季节比率组成整体建立季节模型,更加清楚地显示这一数列在一年内变动的典型状态。此季节模型明显地看出在一年中的二季度和三季度供热量低于全年的总平均水平,而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的供热量高于全年的总平均水平。
4、依据第1年至第3年的资料预测第4年各季度的供热量一季度预测值=第三年季平均数×季节比率=32×183.96%=58.87万GJ;二季度预测值为14.71万GJ;三季度预测值为12.66万GJ;四季度预测值为41.76万GJ。
以上根据三年的季度资料预测第四年各季度的供热量,也可利用各月的统计资料进行预测。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对于研究热电联产供热企业的经济运营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提升供热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也使供热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它还可以对现在的供热行业的宏观调控、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供热资源的现状进行研究,整合现有的供热资源,优化供热资源的配置,推进集中供热的规模化和社会化。